咨询电话 :021-31190988

当前位置 : 首页 > 实务金融研究院 > 实务探索 > 互联网金融 >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移动支付

作者:董希淼 时间:2014-07-01 14:45 点击:
马年春节前后,由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务席卷网络,登录一个微信账号就可以完成发红包、抢红包的游戏,让人们在娱乐之中不仅增加了互动与交流,还乐呵呵地交出个人银行账户,加入微信支付大军。眼下,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公司,利用“快的打车”、“嘀嘀打车”两款软件,展开近身肉搏,先后斥之重金请全国人民打车,砸的是真金白银,实际上抢的是移动支付用户。2013年,移动支付波涛汹涌。艾瑞数据显示,全国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就达12197亿,同比增长707%。2014年,更将是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增长、激烈竞争的一年。面对巨大移动支付的市场,不仅腾讯、阿里等巨头虎视眈眈,其他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也跃跃欲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参与者的增多,移动支付的形式和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让人应接不暇。2月12日,京东商城宣布推出“京东白条”业务,作为一款信用支付产品,其额度最高可达1.5万,借此在线购物无需通过银行支付。在这场移动支付的浪潮中,作为中国金融服务主要提供者的商业银行,似乎过于默默无闻,没有发出足够强大的声音,事实上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少得可怜。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该怎样去面对?  
 
 一、移动支付的模式、形式和方式  
 
移动支付是指移动支付工具使用者通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完成支付其各种消费的一种新型支付模式。移动支付是一个长长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之中有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商户、客户等多方参与者,他们在移动支付业务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根据发挥主导作用参与者的不同,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支付平台主导模式。独立于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主要推动者。在移动支付具体业务过程中,支付平台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客户提供连接;二是负责对客户的银行账户和服务商的账户进行结算。在这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分工,效率相对较高,但金融机构被边缘化,支付安全性也受到质疑。  
 
2.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客户可以借助绑定客户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等方式,通过手机使用银行账户进行各种支付。银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转账支付途径,而移动运营商只负责向银行和客户提供基础的网络服务。如手机银行支付,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和移动网络,就能让手机成为移动银行,实现各类支付需要。  
 
3.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信运营商既是移动支付业务的数据传输网络提供者,又是移动支付账户的管理者。其常见的服务方式有两种,一是将移动支付款项直接记入电信账单;二是开设单独的账户专门结算移动支付款项,用户需要事先在账户中存入现金才能使用。从支付技术手段看,移动支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主是指客户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刷手机消费的模式代替了刷卡消费。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客户端来实现支付购物、充值、转账等功能,属于线上行为,需要接入移动网络。  
 
在具体实践中,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手机客户端虚拟账户支付。如淘宝的手机支付宝,用户下载安装并注册以后,就拥有一个虚拟账户,将银行账户资金转入这个虚拟账户,可以选择在线支付或扫描二维码等线下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在手机端的应用都用此类虚拟账户。手机客户端还可以实现“当面付”。  
 
2.手机绑定银行卡支付。微信的支付功能就只采用绑定银行卡方式来支付。目前,微信支持绑定15家银行卡(储蓄卡或信用卡)。设置支付密码后,用户如在微信商城购物,只需输入支付密码这一步就完成购物,可以说是目前最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银行的手机银行实际上也是绑定个人的银行卡来进行支付。  
 
3.手机近场通信(NFC)支付。NFC支付需要将SIM卡信息写入或内置安全芯片,用户持有内置NFC模块的手机或者银行卡靠近支持该功能的POS机,无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支付。不过同时要对POS进行硬件改造。伴随金融IC卡市场成熟,目前全国700万台POS中已有140万贴上了支持NFC的“闪付”标识,未来“闪付”POS还会大量增加。  
 
4.手机刷卡器刷卡支付。手机刷卡器是一款小型的外带设备,使用时将插头插入到手机耳机插孔中,将银行卡划过刷卡器卡槽,并在手机APP中输入密码等信息实现支付,相当于移动POS。在手机刷卡器支付市场,拉卡拉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不过,这种移动支付方式因须随身携带刷卡器、手机和银行卡,便捷性不足。  
 
5.其他移动支付方式。近年来,移动支付实现方式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如声波支付、人脸支付、蓝牙支付等等,教人叹为观止。据称,可穿戴设备也成为支付战场之一。有传闻称,苹果正在测试类似腕表的设备iWatch,移动支付将可能是重要功能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成为移动支付的主要终端。  
 
二、如何看待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代表了支付结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增加到235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未来三年之内,移动支付业务将迎来更可观的增速,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将达6700亿美元。成熟可靠的移动支付,将给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公司、移动运营商、商户和消费者带来“多赢”。科技改变生活,对社会大众而言,移动支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购物消费的支付方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水平及普及程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除我国之外,日本、韩国、肯尼亚是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的典型代表。日本是移动支付普及率较高的国家,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已具有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日本市场超过1亿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其主流的移动支付技术是日本索尼公司研发的非接触式感应技术— FeliCa,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占据日本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地位。在韩国,移动支付产业主要由运营商和银行主导,移动支付品牌主要有MONETA、K-merce,各占据韩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实现POS支付、购买地铁车票、完成移动ATM取款等,因此韩国的移动支付以手机支付为主。目前,韩国所有零售银行都能够提供移动银行业务。令人惊讶的是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目前有2300万的人经常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占全国成年人的74%。也就说,约四分之三的肯尼亚成年人使用移动支付。尽管当下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从全球的角度看,移动支付得到广泛应用的国家仍然属于少数。如高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却十分缓慢。研究机构Juniper的数据显示,2012年仅2%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NFC支付方式购买商品。而美国苹果公司,也一直未在风靡全球的iPhone手机中内置NFC芯片。美国有着十分成熟的银行体系,美国人的信用卡拥有率也非常高,美国人使用信用卡和ATM机已经可以便捷实现支付结算的需求,再加上购物途径的多样化,使得美国人对移动支付的需求普遍不高。没有明显的用户需求驱动,是美国移动支付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对移动支付的发展要乐观其成,但不能急于求成。在国内,移动支付尽管发展十分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移动支付产业链看,主要涉及了多方面利益的博弈和平衡,移动支付市场的各方利益诉求点不一样,每一方都试图成为市场主导者,因此一个统一协调的发展模式短期内难以形成。从移动支付客户角度看,移动支付的易用性和安全性难以做到完美兼顾,银行系的移动支付产品相对安全,但是流程相对繁琐,客户体验普遍不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产品客户使用十分方便,符合大众客户日常习惯,但是规范性和安全性相对不足,冒用、盗用风险时有发生。为引导和规范我国金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2012年12月央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营造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开放、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建立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我国移动支付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  
 
三、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移动支付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是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的战场。事实上,银行在移动支付方面已经付出了不少努力。如浦发银行,不但引入中国移动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还专门成立移动金融部。2012年6月,浦发银行联合中国移动发布四大产品,其中联名卡即用户附带一张手机挂坠卡或贴片卡,在具有“闪付”标识的POS机上直接进行小额支付。同时,还积极布局移动电子商务业务,2013年5月在国内首次推出具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机。招商银行自2011年提出“消灭信用卡”口号后,已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2012年9月推出搭载有“手机钱包”应用的手机;11月推出了名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手机支付产品。2013年6月,中信银行推出“异度支付”产品,包含了二维码支付、NFC支付、跨行收单等子产品。其中,二维码支付解决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使支付不再受物理网点和PC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完成支付操作,但仅限于合作商户。移动支付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货币电子化和消费习惯变革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对商业银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移动支付业务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与客户联系空前紧密。如果银行丧失了移动支付市场,客户消费行为习惯、支付结算资金将被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锁定,客户有进一步远离银行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金融脱媒”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密切客户关系,稳定和巩固好客户。同时,移动支付的发展,有助于银行将现有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电子渠道与传统物理网点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多种渠道的综合优势。事实上,支付结算本来就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移动支付是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重要创新,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电子商务和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支付结算需求。在移动支付价值链中,商业银行的地位不可或缺。银行要充分认识移动支付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变化和挑战,并借助多年来积累的个人客户、合作商户信息,发挥银行在交易数据清算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方合作,积极开拓移动支付领域的新天地。在近场支付领域,应从引领智能手机终端未来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3G/4G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以NFC手机为代表的支付服务,进一步发展NFC手机非接触式支付业务。当下,要抓住金融IC卡发展的时机,将IC卡植入移动终端或相关设备,充分发挥IC卡的电子钱包非接触式支付功能,使其既能支持公交、地铁等日常性应用,又可在POS机上使用。在远程支付领域,应尽快丰富和完善支付体系,做好互联网的支付接口和支付商户的整合;对于手机支付客户和商户,要推出客户体验好、流程安全便捷的支付产品。尤其是,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推出各类真正适合市场的服务。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只要积极有为、充分准备,机遇会大于挑战。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银行卡和支付结算业务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空间。在拓展移动支付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因为追求便利性而降低对安全性的考量。任何有关支付结算的创新,都应该是保证安全性之下的创新,安全性是移动支付的底线。银行应通过完善移动支付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移动支付技术水平等措施来提升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进而提升客户的信任度。当然,不仅仅商业银行,与移动支付相关的各方,都应该在安全性与易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移动支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在讨论移动支付发展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认为移动支付将取代一切、一统天下。那种认为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卡、信用卡将将不复存在的看法,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也不切合实际。客户群体是多样的,客户需求是复杂的,我们需要给客户打造多种高效、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供选择,如信用卡、借记卡和现金,而不仅仅是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支付结算的方式之一,但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方式,移动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手段如信用卡支付、现金支付将长期共存,互相补充。 
返回顶部